查看原文
其他

杨东平教育洞察Vol.13 | 未完成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启蒙(一)——从哥大中国中心20周年庆典说起

杨东平 教育思想网 2024-04-30



大家好,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,首先向大家致以牛年春节的祝福!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。


在去年12月的时候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名字为“两泽相丽,互为滋益”的纪念会,纪念哥大的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,很多国内的教育大家和教育学者都参加了盛会。



哥大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深刻渊源


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特别悠久和深刻的渊源。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从1905年废科举、兴新学,到1917年蔡元培主掌北京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,再到1919年新文化、新教育运动的发生,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整体变革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中国的贡献非常巨大,特别令人瞩目。



哥伦比亚大学不仅为中国的现代教育、现代科学和文化培养了一大批人才,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位北京大学的校长——胡适、蒋梦麟、马寅初,而且还有整整一代的中国教育家,包括从事平民教育和生活教育的陶行知、开创中国幼儿教育先河的陈鹤琴、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、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、北平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邓萃英、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、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、齐鲁大学校长朱经农等等,还有一大批学者——哲学家金岳霖、冯友兰,文学家梁实秋、徐志摩,科学家唐敖庆、姜圣阶、任鸿隽,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闻一多、潘光旦、吴文藻,以及顾维钧、蒋廷黻、罗家伦、孙科、宋子文等一大批中国社会各界的先驱


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渊源可以前溯到晚清,有一段佳话

▲丁龙


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渊源其实还可以再往前说几十年到晚清,有一段佳话。


当时有一个华工,是个广东人,叫做丁龙。他在一个富豪家里当佣工,终身未婚、克勤克俭。1901年的时候,他捐赠了毕生积蓄的1.2万美元,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“丁龙汉学讲座”,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研究就此开始起步,也成为美国最早、最著名的汉学系之一。


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改革


说到哥大和中国现代教育的结缘,影响最大的关键人物就是哥大教育学院的著名教育家杜威。


现在很多中国的教育学者到纽约都会专门到哥大教育学院打卡,在杜威的塑像前留影。



杜威在20世纪初倡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,有人把他的贡献比喻为教育领域的“哥白尼式的革命”,也就是说,他颠覆了此前的金科玉律。

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后,18、19世纪建立的教育学和学校教育,它的价值是“学科中心”的——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太阳系中,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学科知识。学校就是分门别类、由浅入深地传授这些知识。而学校的组织形式采取的是与大工业生产相似的大规模、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,统一标准、统一进度、统一规格。


它的教学模式是德国赫尔巴特奠定的,后来被简化为“三个中心”——教师中心、教材中心、课堂中心,这个工业化时代的教育为普及教育做出过重要贡献,但是它显然是有重大缺陷的,就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。它现在被我们诟病为“教育工厂”。


20世纪初的美国学校-工业化时代的“教育工厂”



杜威的改革,就是要把教育太阳系的中心让给人,以人为中心,以儿童为中心,把学科中心变成儿童中心。也就是说,教育并不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,而是围绕儿童成长的需要来组织教学,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,儿童的成长就是教育的目的。而且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、动手操作这些经验积累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的。这就是“教育即生活”“学校即社会”“在做中学”这些命题的含义。



经过这场洗礼,美国的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。比如在1918年,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确定的“七项基本原则”:健康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、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、有效的家庭成员、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、合乎道德的品质、职业训练。在这个表述当中,传统的智育只占到了1/7。我们今天来看像“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”“有效的家庭成员”这样子的教育目标,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当中还没有出现。


美国的教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,它不再是办成大学的预科,仅仅为升学做准备,而是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,是“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”。


所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,大部分公立学校都增加了消费、家政、保健、健康之类的生活性的和实用性的科目,在学术性的科目当中也增加了反映现代社会新成果的课程。统计表明,从1922年到1973年,美国中学开设的各种课程从175门增加到大约2100门左右。


杜威访华百年



在20世纪上半叶,有一个重大事件,杜威访华。1919年5月,受中国五大教育的团体邀请,杜威来华讲学,行迹遍14个省市,进行了百余场讲演,前后达两年之久,对中国思想界、教育界的影响十分深远。当时恰值五四运动爆发,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,五四的新文化运动与新教育运动同步生长,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运动的肇始。



杜威倡导的这场教育现代化的改革,通过他的学生,他的访华,同步地传到了中国,所以中国在这场改革当中并没有滞后,主要是杜威的贡献。胡适说“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,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。”



其实不仅是杜威,哥大教育学院的一大批教授比如孟禄、克伯屈等也多次访华,并且参与了1922年新学制的制定,实际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现代化。



延伸阅读:「更多相关主题请点击」


查看更多往期内容

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「杨东平教育洞察」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